「突然」冒出的第五洋南大洋

从地球四大洋到世界的第五洋——南大洋

「突然」冒出的第五洋南大洋

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在庆祝「世界海洋日」的系列活动中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Southern Ocean),正式承认南大洋为地球的第五大洋。同日,美国国家地理发布推特称,自其1915年开始制作地图以来,已认定世界上有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从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开始,南大洋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认定为世界第五大洋,将被绘制在其出版的地图册中。

从小到大我们所学习的都是地球四大洋,国内出版的地图册中也从未出现过南大洋,可以说关于四大洋的常识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认知中,那这个突然出现的世界第五洋——南大洋,究竟是什么来历?


其实南大洋始终存在于地图上并且早就被学术界普遍认可了,现在大多数国家也都承认南大洋(或称南冰洋)但由于国际上各国学者专家对南大洋的争论从未达成一致,所以国际上并没有统一正式承认南大洋。

1845年,英国作为当时的航海大国,英国伦敦地理学会(现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公开发表了大洋区分方案,首次把世界大洋分成5个区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并且明确提出了它们的区分界限。所以南大洋的概念早在此时就已被提出。

1928年和1937年,国际水道测量组织(IHO)根据海道测量和航海必须,先后两次公开发表了新世界大洋区分方案。这些方案基本上接纳了早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关于5个大洋的区分和命名。然而二战结束后,许多学者专家又对这种区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有些科学家认为,南大洋并没有中洋脊,算不得真正的大洋。于是在1953年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公开发表了一个中止南大洋的区分方案并且同时规定以赤道为界将大西洋与太平洋一分为二,在名称前分别冠以南北,即南、北大西洋,南、北太平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7年施行的《国际海洋学资料互相交换手册》中使用的就是1953年国际水道测量组织提出的这个区分方案。但这只是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国际性官方机构的主张,并没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接受。

关于南大洋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歇,1999年美国地名委员会承认了南大洋这个名词,在2000年的时候,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也宣布南大洋作为世界第五大洋的身份和地位,同年也有学者再次向国际水道测量组织提出恢复南大洋作为第五大洋的意见,2002年之后南大洋的存在已成为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和海洋专家们的共识。2021年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承认南大洋是一个独立的大洋,再到6月8日在业界具有权威地位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于正式承认了南大洋作为第五大洋的身份。


这个一直「隐藏」在地图中的南大洋,根据美国国家地理的说法,南大洋的海域从南极洲海岸延伸到南纬60度,不包括德雷克海峡和斯科舍海,其边界与地球上其他四大洋中的三大洋毗邻——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南大洋和其他大洋通过陆地进行分隔不同,南大洋和其他大洋之间并没有隔着大陆或者岛屿群,看起来是直接相连的。因此南大洋根据其独特的洋流来定义及划分——南极绕极流(ACC),目前科学家们认为,南极绕极流大约是在3400万年前,也就是南极洲与南美洲两块大陆分离时形成的,这也使得南大洋成为了五大洋之中最年轻的一个。

南极绕极流导致了海水之间的巨大差异,限制了热量向南极的输送,将温暖的海水与南极大陆相隔离,和毗邻的三个大洋相比,南大洋海水温度更低盐度更低,因此产生了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南大洋生存着独特的生物。美国国家地理的探险家 Enric Sala 指出「南大洋存在着独特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鲸鱼、企鹅和海豹等海洋生物的生存家园」。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通过南极绕极流的海水正在变暖,但目前还不清楚这对南极洲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南大洋是根据南极绕极流而分割出来,即是从毗邻的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海域中分割而来的海洋。所以,地球被水覆盖的表面积并没有增加,多出南大洋,那么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域面积就减少了。现在南大洋的海域面积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如果按面积排序,五大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这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北冰洋,南大洋超过北冰洋成为第四大洋。


在我国,虽然并没有公开否认过南大洋,但也并未在出版使用的各种地图册或地理类教材中提及或标注过南大洋,因此我国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南大洋的存在,所以会对美国地理学会承认这个「突然」冒出的南大洋感到惊奇。南大洋对于全球的气候及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也有多个与南大洋相关的科研项目,相信不久大家的教材又要再次改写啦~


文章审校: Sunny
资料来源: National Geographic